近日,陪跑特斯拉中国官方正式宣布,材料在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整,后遇国产Model Y后驱版重回30万元以内。风波否摆从销量情况来看,源下游这次的脱角调价也实属无奈之举,特斯拉价格今年“六连涨”之后,陪跑整体的材料市场增速明显不如往日。特斯拉今年二季度在中国销量已经由一季度的后遇31万辆下滑至25.47万辆,下降比例高达18%。风波否摆老大哥都尚且如此,源下游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脱角日子就更难过了。虽然“金九银十”带动一波新能源车销售热潮,陪跑但多家车企前三季度销量仍不及预期。材料部分造车新势力前三季度的后遇销量甚至还未达到年度KPI的40%。
数据来源:各品牌方官方市场数据,统计区间:2022年1月-9月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官网,均未发现有进行调价方面的通知。很多投资者就会担心,如果上游原材料持续涨价导致下游整车持续承压,加上新能源补贴逐渐退坡。新能源整车下游未来的投资前景是否依旧乐观?那权益哥今天就来带大家剖析一下新能源车下游的困境与优势。
一、 目前的困境
1、 水涨船高的原材料价格
从2021年初开始,上游碳酸锂的价格就一路走高,虽然2022年4月之后价格稳定在480000元/吨,但是8月之后碳酸锂价格再度攀升,截至2022年11月1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达56.75万元/吨,创历史新高。
与此同时随着第四季度天气转冷,国内锂盐开采难度将加大,预计第四季度锂矿产量将减少,原材料价格将会继续上升。而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得下游持续承压,预计这一现象短期内较大概率并不会缓解。
2、 创新缺乏导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
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,越来越多的新品牌涌入新能源车赛道。除了上汽、东风、长安、广汽等传统车企布局高端智能电动车,一些造车新势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向了这本就拥挤的赛道。据统计,目前市面上共有70多个新能源品牌,在“内卷”严重的汽车行业里,智能语音、HUD、OTA、DMS等功能配置均是各大车企旗下产品竞相宣传的亮点配置。然而,目前除个别龙头企业外,大多数汽车产品在智能化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,这和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很相似,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演变成了价格上的较量。上游持续涨价,下游打价格战无法提价,新能源车企似乎正陷入一个无解的局面!
二、 下游整车未来的优势
1、当下政策的高确定性
目前实现“碳中和”依然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,而这一目标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不会发生变化,所以新能源车的高增长是基本确定的。当行业处于高增长时,无论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,行业龙头还是第二梯队的公司,相对而言大概率都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增长。从各家新能源车企的三季报来看, 三季度行业的业绩整体向好,大部分车企业绩出现明显增长。而根据整个汽车销售情况来看,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67.5万辆,同比增长94.9%,环比增长6.2%,全行业整体复苏的趋势明显加快。
2、市场渗透率提高,新能源车“出海”寻求新方向
同时,新能源车也在不断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,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9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30%,达到31.8%。这也意味着除增量市场外,新能源车对国内汽车存量市场的影响也在加大,未来随着政策不断加码以及燃料价格的居高不下,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新能源车作为代步工具,由此可见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或许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10月18日举行的巴黎车展上,也出现了许多中国品牌的身影。其中、长城最受关注,更是出现在了属于核心位置的6号馆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,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,车企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,都在谋求向外发展,相信在全球化浪潮之下,未来国产新能源车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。
3、 新材料电池的替代
在上游材料居高不下的压力之下,各家车企也都在谋求解决方法。钠离子电池的横空出世,也让各家车企看到了一些希望。今年以来,不断有上市公司上马或宣布钠离子电池相关的项目,同时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也获得突破。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表示,自家的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3年投入上市,预计未来钠离子电池会在中低端车型上得到应用,届时新能源车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。
虽然目前新能源车整车产业上有原材料卡住咽喉,下有同行大打价格战。但是整个行业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,锂矿价格虽居高不下,但其他原材料价格都已稳定,再加上销量带来的红利,所以从长期看新能源车下游大概率依然是一条高确定性、高成长的赛道。但要注意从短期看目前下游承压明显,所以短期内可能出现震荡,投资者可以定投入场寻求机会。此外随着下游竞争的白热化,势必会有一部分车企面临淘汰,所以投资者尽量选择行业龙头进行关注。
风险提示:投研观点仅供参考。本材料(活动)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(发起),为客户服务资料(活动),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(活动),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。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、诚实信用、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,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基金有风险,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《基金合同》、《招募说明书》、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》等基金法律文件,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、费率结构、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,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,基金投资须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