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工人到作家
倪匡,告别 1935年生于上海。倪匡他自幼爱读书,曾被启蒙读物就是香港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封神演义》等古典小说,后来开始读译自国外的告别舶来文学。前者为其创作武侠小说准备了基本思路,倪匡后者则为他写科幻小说开拓出想象力空间。曾被
父母早于20世纪50年代便移居香港,香港倪匡在1957年才辗转达到香港。告别初到香港,倪匡他在做工的曾被同时,开始给报社投稿。香港后因机缘巧合,告别与《真报》的倪匡陆海安有过一场笔战,后者颇惜才,曾被引倪匡进入《真报》工作。其间,巧遇武侠小说家司马翎连载断稿,倪匡请缨续笔。自此与武侠小说结缘,一发不可收。
倪匡在《真报》连载的武侠小说获得两位报人欣赏,一是罗斌,另一位是金庸。罗斌邀请倪匡为《武侠世界》撰稿,两人之后合作多年。这本杂志是香港武侠小说历史上最重要的期刊之一。倪匡大量名作发表于此,包括其武侠代表作《六指琴魔》。两人合作期间常为稿费生出龃龉。倪匡对稿酬要求越来越高,终至罗斌难以接受。
倪匡与金庸的合作就顺畅许多,一来金大侠出手阔绰,二来《明报》的平台非其他报纸可比,即便稿费低一点,倪匡也愿屈就。1960年开始,倪匡在《明报》连载武侠小说,后结集为《南明潜龙传》出版。
20世纪三四十年代,中国武侠小说重镇一度在北方的天津和北京,以“北派五大家”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。如还珠楼主的《蜀山》、王度庐的《卧虎藏龙》等。50年代前后,武侠小说在香港也较为兴盛,代表作者群是我是山人等广派武侠作家,他们的小说最典型的主题是方世玉、黄飞鸿等民间英雄故事,因写作中常掺入粤语,在北方乏人问津。
继他们而起的是新派武侠,其代表如梁羽生、金庸、古龙、温瑞安。倪匡的武侠小说也归属于这一派。这些作者要么在香港创作,要么作品在香港报纸连载,其作品风格独具,情节复杂离奇,既饱含传统武侠小说的侠义柔情、民族大义,又融入西方文学的缜密情节、丰富表现技巧,将武侠、历史、言情、传统文化与民情完美融合。这一派武侠逐渐占据上风,成为市场宠儿,倪匡也在其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到20世纪60年代,香港武侠小说如日中天,新派武侠一统江湖。金庸、倪匡等才华横溢的作者,在高度商业化的运作下,作品深入人心。
转战影视
在金庸等大家点拨之下,倪匡的写作技艺稳步提升,甚至在金庸出国时,代续《天龙八部》中部分情节。与此同时,他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。
他与金庸商讨新思路并得到后者支持。这是一种将现代武侠与科幻故事糅合在一起新小说——背景设定在现代社会,但主角会武功,从事一系列科幻冒险。这一尝试的结果便是“卫斯理”系列科幻小说。第一部是开始连载于1963年的《钻石花》,刊出后好评不断,倪匡开始重点经营这个系列,陆续写出百余部。倪匡也因此被誉为香港科幻文学的开拓者。
“卫斯理”的火爆,让倪匡走出了金庸等人的荫蔽,不再是衬托大侠们的绿叶。与此同时,20世纪70年代,香港社会的文化消费出现明显的转变迹象。随着经济高速发展,金融业日渐发达,香港中产阶级崛起,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,文化消费趣味也向多元化发展。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逐渐谢幕。影视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文化支柱。
伴随作品洛阳纸贵,倪匡开始尝试影视剧。1967年上映的《独臂刀》是倪匡参与编剧的第一部电影,尽管这次编剧过程并不算顺利,但市场回应却极为喜人,票房破百万。更重要的是,倪匡与张彻的这次合作,帮助邵氏开拓出全新局面,为邵氏新武侠电影时代打下头阵。